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内容,并能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解释,例如“篙”、“棹”等,并且了解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诗歌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如朗读、绘画)来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如杨万里其他作品、宋代社会风貌图片等),准备好相关的道具(如画纸、彩笔)。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杨万里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或者展示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并猜测可能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然后引入课题——《舟过安仁》,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描写旅行途中所见所感的古诗。
(二)初读感知
1. 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发音及停顿位置;
2. 自由朗读,圈划出不熟悉的字词;
3. 齐声朗读,纠正读音错误。
(三)深入探究
1. 解释题目含义:“舟”指船,“过”表示经过,“安仁”是地名。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乘船经过安仁时写下的诗篇。
2. 分析诗句含义:
- “一叶渔船两小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艘小船上坐着两个孩子。这里的“一叶”强调了船只的小巧精致,“两小童”则突出了人物的活泼可爱。
- “收篙停棹坐船中”,描述了孩子们停止划桨的动作,坐在船中央的情景。“收篙”指的是把竹竿收回,“停棹”则是停下桨板。
- “怪生无雨都张伞”,写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没有下雨,孩子们却撑开了伞。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 “不是遮头是使风”,揭示了谜底:原来孩子们并不是为了遮阳避雨才撑伞,而是利用伞面制造风力推动船只前行。
3. 讨论交流:
-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你认为这两个孩子聪明吗?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1. 绘画展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首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背诵比赛:组织一次小型竞赛活动,看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背诵全诗。
(五)总结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鼓励他们继续阅读更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背诵《舟过安仁》;
2. 查找其他有关儿童生活的古诗词,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七、反思改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