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和决策理论中,期望效用理论是一种用来描述理性个体如何在不确定性下做出选择的框架。这一理论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其经典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提出。期望效用理论的核心在于它通过一系列公理来定义理性决策者的偏好,并据此构建一个能够反映这些偏好的效用函数。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公理——完备性公理。这个公理指出,对于任何两个可能的结果集A和B,决策者必须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A的偏好程度是否大于、等于或小于对B的偏好。换句话说,决策者不能对两者之间的比较保持完全的无知状态。这种完备性的假设确保了决策者在面对选择时总能作出某种判断。
接下来是传递性公理。该公理强调的是决策者偏好的一致性。如果决策者认为选项A优于选项B,并且也认为选项B优于选项C,那么他应该同样地认为选项A优于选项C。这一性质反映了人类思维中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即偏好关系应当具有可传递性。
第三个重要的公理是连续性公理。简单来说,就是允许存在一种“中间地带”,使得决策者愿意接受某些风险以换取更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在彩票游戏中,虽然没有人会喜欢完全确定输掉所有赌注的情况,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尝试一些带有较小概率赢得大奖的机会。连续性公理正是为了捕捉这种现实中的心理现象而设立的。
此外还有独立性公理,它要求决策者的选择不依赖于其他无关选项的存在与否。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情境下向一个人展示相同的选项组合时,只要其中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他们的选择就应该是相同的。独立性公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即使面临多种可能性,人们依然可以基于单一标准来进行评价。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非饱和性公理。这一公理表明,无论当前拥有多少资源,总会有一些新的事物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整体满意度。这实际上是对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本能的一种承认,同时也为建立一个无界的效用函数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期望效用理论通过上述五个主要公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方式来理解和预测个体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尽管这些公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它们仍然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