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解决方法,学会运用假设法、方程法等技巧解答类似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及常用方法(如假设法、列方程)。
-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经典例题解析、互动练习;
- 提供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案例(如停车场车辆数量统计)。
2. 学生准备:
- 复习简单的代数运算;
- 准备笔记本、笔以及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
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农夫养了若干只鸡和兔子,他只知道总数是35个头,94条腿,却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只鸡和兔子。同学们,你们能帮他算出来吗?
2. 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二)新知讲解
1. 明确概念:
解释“鸡兔同笼”问题的特点——已知总数量和某种属性的总量,求两种不同对象的具体数量。
2. 演示假设法:
- 假设全是鸡,则共有70条腿,比实际少了24条腿;
- 每增加一只兔子会多出两条腿,因此需要补足24 ÷ 2 = 12只兔子;
- 最终得出结论: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3. 介绍方程法:
设鸡的数量为x,兔子的数量为y,则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
$$
\begin{cases}
x + y = 35 \\
2x + 4y = 94
\end{cases}
$$
解得$x=23$,$y=12$。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给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答案。
2. 拓展延伸:
将问题情境改为更复杂的场景,例如混合了自行车和汽车的停车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
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1. 必做题:完成教材P86页第1~3题;
2. 选做题:尝试编写一道新的“鸡兔同笼”问题,并给出解答步骤。
六、板书设计
```
鸡兔同笼问题
1. 基本特点:总数量+属性总量
2. 常见方法:
- 假设法
- 方程法
3. 示例:
总头数:35;总腿数:94
鸡:23只;兔子:12只
```
通过上述设计,旨在让学生不仅学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能举一反三地应对其他类型的数学应用题,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