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考试题加常见题型】《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收录在《柳河东集》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独、凄凉的情感。由于其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常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篇目之一。
一、《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常见中考试题类型
1. 文言实词理解
例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伐竹取道( )
② 水尤清冽( )
③ 佁然不动( )
答案:
① 砍伐
② 特别清澈
③ 呆呆的样子
解析: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2. 句子翻译
例题:
翻译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参考翻译: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
解析:
翻译题注重准确性和通顺性,要抓住关键词如“可”、“皆”、“若”等,确保意思不偏颇。
3. 内容理解与分析
例题:
作者在文中描写小石潭的景色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等手法,如“如鸣佩环”、“斗折蛇行”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石潭的自然之美。同时,通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等描写,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寂和忧伤之情。
解析:
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读懂文字,还要能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4. 人物情感与主旨把握
例题:
作者为何“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参考答案: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清冷寂静,让作者感到心情沉重,无法久留。这反映出作者被贬后的内心苦闷与孤独。
解析:
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背景知识(如柳宗元被贬永州)进行分析。
5. 课外拓展与比较阅读
例题:
比较《小石潭记》与《桃花源记》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刻画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不同点:《小石潭记》侧重于写景的清冷与幽静,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桃花源记》则通过描绘理想世界,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这类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适合拓展阅读训练。
三、备考建议
1. 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积累文言词汇:重点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
3. 多做真题练习:熟悉中考题型,提升应试能力。
4. 加强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结语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散文,不仅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文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升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