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手术操作步骤(严选内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及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CI手术已日趋成熟,但仍需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手术安全与疗效。
一、术前准备
在进行PCI手术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1. 患者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指标等,重点评估心功能、肾功能及出血风险。
2. 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判断病变部位、程度及血管情况的关键手段。
3.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目的、风险、可能的并发症及替代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术前用药:根据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预防术中血栓形成。
二、穿刺路径选择
PCI手术通常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选择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 股动脉穿刺:操作相对简单,适合紧急情况下使用,但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易发生穿刺部位并发症。
- 桡动脉穿刺: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
三、导管插入与血管造影
1. 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通过导丝引导导管进入主动脉。
2. 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血管走形,为后续支架植入提供依据。
四、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
1. 导丝通过病变部位:选择合适尺寸的导丝,确保能够顺利通过狭窄段。
2. 球囊扩张:将球囊导管送至病变处,缓慢加压扩张,使血管壁充分展开。
3. 支架植入: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将其送至病变部位并释放,以维持血管通畅。
五、术后处理与监测
1. 拔除导管:手术结束后,拔出所有导管,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2. 术后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情况。
3. 药物管理: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4. 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六、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PCI手术虽属微创,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 穿刺部位血肿或假性动脉瘤
- 血管损伤或夹层
- 心律失常
- 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
针对这些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并加强术后随访。
结语:
PCI手术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医疗操作,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