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涉及的航天科技知识,如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基本情况、意义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动态,提升信息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认同,树立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 掌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
- 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与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
- 提升学生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视频资料);
- 课文原文及相关拓展材料;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整理、段落概括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随后提问:“你是否知道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什么时候?这次飞行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 标出文中提到的重要时间、人物、事件;
- 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精读分析(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
- 文章开头部分介绍的是哪一历史时刻?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
- 作者是如何描述航天员杨利伟的?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精神风貌?
- 课文结尾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标题?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哪些关键因素?
- 如果你是当时的科研人员,你会做些什么来支持这次飞行?
- 科技发展对国家形象和社会进步有什么影响?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展示中国近年来的航天成就,如“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等,引导学生思考:
-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的航天发展?
-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能为国家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六、作业布置:
1. 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航天梦》,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受。
2. 收集并整理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节点,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
七、板书设计:
```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主要内容
-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 杨利伟的英勇表现
- 航天事业的历史意义
二、写作特点
- 语言庄重,情感真挚
-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三、情感升华
- 民族自豪感
- 科技强国意识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