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琥珀.】《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琥珀》是人教版(现为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讲述了在远古时代,一只松脂滴落包裹住一只小虫,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琥珀的过程。文章语言形象、富有想象力,既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也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科普作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价值。
-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来介绍科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的想象与描写技巧。
- 难点:理解文中“推测”与“事实”的关系,学会区分科学推理与实际证据。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琥珀图片、相关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琥珀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几块琥珀实物或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琥珀’的文章,看看它是怎么形成的。”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松脂、黏稠、推测、淹没”等词语。
- 提问:课文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 分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琥珀形成的关键步骤:松脂滴落→小虫被困→松脂变硬→地壳运动→琥珀形成。
-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 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这块琥珀是古代的奇迹”?它有哪些科学价值?
4. 品味语言,体会写法(10分钟)
- 重点分析文中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的语句,如“阳光强烈,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小虫挣扎着,被松脂包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结合,使文章生动有趣。
-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描写这个过程?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一些真实的琥珀样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化石、地质变化的知识。
6.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琥珀的形成过程及科学意义。
-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不仅需要严谨的推理,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琥珀》,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
2. 收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制作一张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
琥珀
松脂 → 小虫被困 → 松脂变硬 → 地壳运动 → 琥珀形成
科学推理 + 丰富想象 = 奇妙的自然现象
```
八、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并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