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相传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所讲,由其弟子法海记录整理而成。此经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佛法真谛,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思想,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标志。
以下为《六祖坛经》的部分原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
时,大师至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遣使请师,迎至城中,大设斋供。时有比丘、尼、道、俗千余人,皆来听法。于是,大师升座,告大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又曰:“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念佛,西方人念善;出家修道,如南方人念佛,北方人念善。一切法门,无尽无穷,不离自性。”
第二品 疑问品
时,有神秀作偈,呈于长老,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已,言:“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后,慧能闻之,乃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偈,知其得法,遂密付衣钵,传为第六代祖师。
第三品 定慧品
大师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第二勿邪,第三勿空,第四勿动。若有人识得此意,即名见性。”
又曰:“若欲得见性,当须识心。心者,即是佛也。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第四品 坐禅品
大师曰:“善知识!若欲坐禅,先须调身,次须调息,后须调心。调身者,令身正直;调息者,令气均匀;调心者,令心不散。”
又曰:“若人外修禅定,内无智慧,虽坐百劫,亦不能得道。若人内有智慧,外修禅定,虽不坐禅,亦得解脱。”
第五品 忏悔品
大师曰:“善知识!若欲忏悔,先须发露罪业,然后求哀恳切,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
又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因迷故,不能自悟。若能觉悟,即名解脱。”
第六品 机缘品
时,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大师曰:“佛法大意,不在语言,不在文字,而在心地。”
又曰:“若人得法,不立文字;若人未得,徒劳口说。”
第七品 顿渐品
大师曰:“善知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迷悟不同,故有顿渐之别。若人顿悟,即名上根;若人渐修,即名下根。”
又曰:“若人不悟,虽学百年,亦不得解脱;若人一念觉悟,即名成佛。”
第八品 集会品
大师曰:“善知识!若欲成佛,当须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不求名利,不贪富贵。”
又曰:“若人能行此道,即名真修行人。”
第九品 传香品
大师曰:“善知识!若欲传法,当先受戒,持戒清净,方能得法。”
又曰:“戒为无上菩提本,若人不持戒,虽修百劫,亦不能成佛。”
第十品 自序品
大师曰:“吾姓卢,名惠能,父早亡,母养我,贫贱辛苦。年十五,父丧,母老,孤苦无依。遂往黄梅参礼五祖,蒙授衣钵,传为第六代祖师。”
又曰:“吾虽不识字,然心通佛法,得大智慧,能解一切经义。”
《六祖坛经》不仅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明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强调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超越,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读与实践,成为修行者心中的重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