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学习本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 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的优美与凝练。
4. 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现代散文——《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茅盾的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艰难困苦的年代,而白杨树却在风沙中挺立不倒。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呢?它又象征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
-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 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初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白杨树“高大挺拔”“倔强”“不屈不挠”的形象,并指出这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
3. 精读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 介绍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为后文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 第二至四段:详细描写白杨树的形态和精神,突出其坚韧不拔的特点。
- 第五段:通过对比,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进行对比,强调白杨树的平凡与伟大。
- 第六至七段: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战士等。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用‘白杨’来象征这些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出示几幅不同风格的白杨树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态,进一步加深对白杨树形象的理解。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篇‘礼赞’某物的文章,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礼赞竹子”,因为竹子坚韧;有的说“礼赞灯塔”,因为它指引方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散文。白杨树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以“我心中的白杨”为主题,表达你对白杨树的理解和感悟。
- 课外阅读茅盾的其他作品,如《子夜》,了解他的文学风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白杨礼赞》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深化他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