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原文及翻译(7页)】《咏荆轲》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荆轲的英勇与悲壮,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气概的赞美与对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
原文:
燕丹善养士,游侠动四方。
荆轲饮燕市,酒酣夜未央。
素骥鸣空谷,寒风入我裳。
愿得天下士,慷慨献锋芒。
易水寒声急,壮士别故乡。
仰天长啸去,血染衣上霜。
秦王不识君,剑起如雷光。
一击不成事,身死国亦亡。
千载传英名,后人共悲伤。
翻译:
燕太子丹善于招揽贤士,他的门客遍布四方。
荆轲在燕国的市井中饮酒,酒意正浓,夜色未尽。
白色的骏马在空谷中嘶鸣,寒冷的风吹进我的衣裳。
他希望得到天下有志之士,勇敢地献出自己的锋芒。
易水边的寒风急促,壮士告别家乡踏上征途。
他仰天长啸,义无反顾地离去,鲜血染红了衣裳上的霜。
秦王并不认识这位勇士,拔剑而出,如雷霆般迅猛。
一次刺杀未能成功,荆轲身死,国家也随之灭亡。
千年之后,他的英名流传,后人无不为之悲伤。
赏析:
陶渊明的《咏荆轲》虽篇幅短小,却气势恢宏,情感真挚。诗人通过荆轲这一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动荡、英雄难遇的感慨。诗中“易水寒声急,壮士别故乡”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象征着壮士赴死的悲壮与决绝。
诗中的荆轲并非单纯的刺客,而是一位怀有理想与抱负的英雄。他不仅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战,更为了国家的命运而牺牲。这种精神在陶渊明笔下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结语:
《咏荆轲》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深刻探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强权与压迫时,真正的勇气和担当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信念。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段历史写得荡气回肠,令人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