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oc】在现代公路建设中,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较高的耐久性和较好的维修便利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级道路工程中。为了确保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与使用寿命,制定并执行科学、系统的施工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本规范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环境条件,对沥青路面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涵盖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准备、摊铺、压实、接缝处理到后期养护等各个环节。
一、材料要求
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路面的性能。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沥青,如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90、AH-110等),并根据工程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改性处理。集料应具备良好的级配、耐磨性和抗压强度,且不得含有杂质或有害物质。矿粉应洁净、干燥、无团聚现象,以保证混合料的稳定性。
二、施工准备
在正式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彻底清理,确保其表面干净、平整、坚实。对于基层存在松散、裂缝或不平整的地方,应进行修补或重新铺设。同时,应做好排水系统检查,防止雨水渗入基层导致结构损坏。
三、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
沥青混合料应在专业拌和厂内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制,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搅拌时间,确保混合料均匀一致。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保温措施,避免混合料温度过低影响摊铺质量。运输车辆应配备防雨篷布,防止污染和水分侵入。
四、摊铺作业
摊铺前应调整好摊铺机的自动找平装置,确保路面横坡和纵坡符合设计要求。摊铺时应保持连续、均匀,避免出现离析现象。对于桥面、伸缩缝等特殊部位,应采用人工辅助摊铺,确保边缘密实。
五、压实工艺
压实是保证沥青路面结构密度和强度的关键环节。应根据混合料类型选择合适的压路机组合,并按照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操作。压实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边后中、慢速前进”的原则,避免产生推移和裂纹。
六、接缝处理
接缝是沥青路面的薄弱环节,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处理。横向接缝宜采用垂直切割法,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法,确保接缝处密实、平整,减少车辙和开裂的发生。
七、开放交通与养护
沥青路面在完成压实后,应待其冷却至适宜温度方可开放交通。施工完成后,应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坑槽、裂缝等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通过严格执行本施工技术规范,能够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保障道路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