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及翻译】《与长子受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内容主要表达了他对儿子受之的教诲与期望。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深切关爱与人生智慧。
一、原文节选
> “吾少时,好读书,未尝一日辍也。虽贫贱,未尝以书为累。今观汝辈,或不喜读书,或读而不能久。吾甚忧之。”
二、翻译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即使生活贫困低贱,也没有因为读书而感到负担。现在看到你们这些孩子,有的不喜欢读书,有的虽然读了却不能坚持下去。我很担心你们这样。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文中“吾少时,好读书”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自幼热爱读书、勤奋学习的态度。
2. 苏轼为什么“甚忧之”?
答:因为他看到儿子们不喜读书或读书不能坚持,担心他们无法成才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子女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传达了他重视教育、提倡勤奋学习的思想。
4. 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答:他是一个慈爱、有远见、注重教育的父亲,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成就人生。
四、文章主旨
《与长子受之》是一篇充满父爱与人生哲理的文章。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文章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中“学以致用”的深刻理解。
五、写作启示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更应重视阅读与思考,培养独立的人格与坚定的意志。
结语:
《与长子受之》虽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情真意切。它不仅是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中华文化中家庭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今天重读此文,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