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潼关》是唐代诗人谭嗣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虽篇幅短小,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山河壮丽的赞美与对人生豪情的抒发。全诗如下: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抱孤城更不平。
一、原文解读
“终古高云簇此城”:潼关自古以来就矗立在高高的云层之下,仿佛被层层云雾环绕,显得格外雄伟。这里用“终古”点明时间之久远,“簇”字形象地描绘出云雾聚集、层层叠叠的景象,突出了潼关的险要与壮丽。
“秋风吹散马蹄声”:秋天的风拂过,吹散了过往战马奔腾的声音。这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含历史的沧桑感。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曾见证无数战火,而如今只剩下秋风中的寂静。
“河流大野犹嫌束”: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似乎仍觉得受到束缚。这里以自然之景比喻人的胸怀与志向,表达出一种不甘于现状、渴望自由的精神。
“山抱孤城更不平”:群山环绕着这座孤城,使得地形更加险峻不平。这里的“不平”不仅指地理上的崎岖,也隐喻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抗争精神。
二、译文
自古以来,高耸的云雾围绕着这座城池,
秋风吹过,昔日战马奔腾的声音早已消散。
黄河在辽阔的原野上奔涌,仍觉束缚难尽,
群山环抱着孤城,使这片土地更加险峻不平。
三、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潼关》,虽然只有四句,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与深沉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潼关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险要与历史的厚重。
第一句“终古高云簇此城”,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潼关的雄姿,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则从听觉入手,营造出一种苍凉、肃穆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战争的痕迹。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抱孤城更不平”,则是整首诗的升华。诗人借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激荡与不屈,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感,在谭嗣同后来投身变法、为国献身的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结语
《潼关》虽为一首小诗,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强烈的个人情感。它不仅是对一座古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寄托。读罢此诗,令人不禁感叹:山河壮美,人心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