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讲解】在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宋史·曾公亮传》的节选内容。这篇文章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涉及人物性格、历史背景以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篇文言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其内容与考点。
一、文章背景简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仁宗、英宗两朝担任要职,参与过多项重要的政治改革,并主持编纂了《武经总要》,对宋代军事制度有重要影响。
《宋史》是元代编修的官修正史之一,记载了北宋至元朝的历史。《曾公亮传》主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政绩及个人品德,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臣贤相的形象。
二、原文节选与翻译
由于篇幅限制,以下为《曾公亮传》的节选内容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少好学,有大志。父卒,家贫,尝以佣书自给。后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福建晋江人。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志向远大。父亲去世后,家中贫困,他曾靠替人抄写文书维持生活。后来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佣书:指替人抄写文书、书籍,是一种谋生手段。
2. 大理评事:古代司法官职,负责审理案件。
3. 举进士: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4. 有大志:胸怀大志,志向远大。
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理解它们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
四、文章内容分析
从文章节选来看,作者主要通过简练的语言介绍了曾公亮的早年经历与仕途起点。从中可以看出:
- 曾公亮出身寒门,但勤奋好学,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 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体现了当时社会重视人才选拔的风气;
- 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清晰,具有典型的史传文风格。
此外,文章还暗示了曾公亮后来在政治上的成就,为读者留下了进一步了解其生平的空间。
五、考查重点与答题技巧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考查点包括:
1. 实词解释:如“佣书”、“大理评事”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2. 虚词用法:如“之”、“于”、“以”等,注意其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3. 句子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意,避免望文生义。
4.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言行举止判断人物性格与品质。
5. 文章结构与主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文章主题思想。
答题建议:
- 阅读时先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
- 碰到生词可结合上下文推测含义;
-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 做题时注重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六、总结
《曾公亮传》作为2016年全国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格与贡献。通过对该文的深入学习,可以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理解水平,增强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文言文虽难,但只要方法得当、积累扎实,便能迎刃而解。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题目,提升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