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为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扶贫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防止因管理不善导致资源浪费或项目失效,XX乡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XX乡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该制度旨在建立科学、规范、可持续的项目管护机制,推动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总体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实际和项目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避免“一刀切”。
2. 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各级职责,形成“政府主导、村级实施、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3. 注重长效运行:建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在建成后持续发挥作用。
4. 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定期开展检查评估,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乡范围内所有通过财政资金、社会帮扶、企业捐赠等方式实施的扶贫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支持、生态保护等类型项目。
三、管护主体与职责分工
1. 乡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管护方案,组织培训指导,监督检查项目运行情况。
2. 村委会:作为项目管护的具体责任单位,负责日常维护、使用管理、问题反馈等工作。
3. 项目受益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管护,共同维护公共设施和产业成果,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4. 第三方机构(如有):提供技术咨询、质量检测、后期评估等专业服务,协助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四、管护内容与方式
1. 基础设施类项目:如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应定期巡查、维修保养,确保功能正常运转。
2. 产业发展类项目:如养殖基地、种植园、加工厂等,需建立技术指导机制,加强生产管理与市场对接。
3. 公共服务类项目:如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应明确专人负责,保障正常使用和服务质量。
4. 生态环保类项目: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污水处理等,需加强监测评估,防止环境二次破坏。
五、资金保障与使用管理
1. 项目管护所需资金应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
2. 建立管护资金台账,实行透明化管理,接受审计和群众监督。
3.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管护,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六、监督与考核
1. 乡政府定期组织对扶贫项目进行检查评估,重点查看项目运行情况、管护成效和群众满意度。
2. 对管护不到位、项目闲置或效益下降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 将管护工作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激励干部主动履职、积极作为。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XX乡人民政府负责解释。各村可根据本制度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乡政府备案。
通过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XX乡将进一步提升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