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友原文、翻译及赏析】《荀巨伯探友》是一则流传已久的古代寓言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它以简短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与道义的故事,语言质朴却寓意深刻,历来被人们视为弘扬传统美德的典范。
一、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车马从者千余骑,欲以见之。友人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吾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吾所行邪!”遂留不去。贼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弃之,宁以我身代其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引兵而去。
二、翻译
荀巨伯远道来看望生病的朋友,随行的车马有上千人。朋友对他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还是离开吧。”荀巨伯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为了看你,你让我离开,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我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他选择留下不走。敌人来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已经来到,整个郡的人都逃走了,你为什么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丢下他不管,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来代替他的性命。”敌人听了之后互相说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闯入了一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军离开了。
三、赏析
《荀巨伯探友》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故事中,荀巨伯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道义与友情,而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朋友。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价值观的体现。
在故事中,敌人原本是带着杀戮的目的来到这个城市,但当他们看到荀巨伯的高尚行为后,不仅没有伤害他,反而主动撤退。这说明真正的“义”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
此外,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士人”道德操守的重视。荀巨伯作为一位有德之人,他的行为不仅感动了敌人,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选择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子喻于义”的理念。
四、结语
《荀巨伯探友》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坚守道义、珍视友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备受推崇,在今天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需要这样的“义”来照亮我们的内心,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