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为切实保障公众饮水安全,提升应对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的能力,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现状及近年来环境变化趋势,特制定《2024年度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该预案旨在通过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手段,确保在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编制依据与原则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区实际,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原则,构建覆盖水源地保护、应急监测、污染控制、信息发布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成立由政府牵头、环保、水利、卫生、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应急指挥小组,明确各部门在水源污染事件中的职责分工。同时,设立应急专家组,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与决策支持,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水源地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通过对辖区内主要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定期水质监测与风险评估,建立水源地风险数据库,识别潜在污染源和高风险区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等级的预警响应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应急响应流程
1. 信息报告:一旦发现水源水质异常或疑似污染事件,相关单位须立即上报至应急指挥中心。
2. 启动预案:根据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现场处置:组织专业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污染源排查、水质检测、污染物拦截与处理等工作。
4.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进展及应对措施,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5. 后期恢复:污染事件结束后,开展水源地生态修复、水质恢复评估及事故原因调查工作。
五、应急保障措施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包括检测设备、防护用品、应急车辆等,确保应急行动所需资源充足。同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各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六、监督与考核
建立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责任单位的应急准备、响应和处置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预案落实到位。对于因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七、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解释。各相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通过《2024年度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