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公开课课件】一、课程名称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描绘的早行场景和自然景象。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如意象运用、情景交融等。
- 学会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体会古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典型意象的表达效果。
- 掌握诗歌结构与情感脉络。
- 难点:
- 分析诗歌中“景中含情”的表现方式。
- 理解作者在旅途中的心理变化与情感寄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 情境导入:
展示一幅清晨山间小路的画面图,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
提问:“如果你一个人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天还没亮,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 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商山早行》,并简要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 朗读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氛围?
- 字词讲解:
解释生词,如“商山”“茅店”“板桥”“霜”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句分析:
对每句诗进行逐句讲解,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 第一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解析:早晨起来,车马铃声响起,旅人踏上旅程,心中充满对家乡的思念。
- 第二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鸡鸣声中,茅草屋边挂着残月;板桥上留着行人足迹,覆盖着薄霜。
重点讲解: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通过简洁的意象组合,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 第三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解析:山路上满是落叶,驿站旁的枳花洁白明亮,照亮了墙角。
- 第四句: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由此想起在杜陵的梦境,那里有成群的野鸭在池塘中游荡。
- 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由景入情、借景抒情的情感变化。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 小组讨论:
问题1:诗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早行”的特点?为什么?
问题2:诗人为什么会在旅途中想到家乡?这种情感是否常见?
- 教师点拨:
结合历史背景,说明温庭筠作为唐代文人,常有漂泊之感,思乡情绪较为普遍。
(五)拓展延伸(5分钟)
- 比较阅读:
对比《静夜思》《渡荆门送别》等诗作,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思乡情感。
-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总结提升(5分钟)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山早行》,了解了温庭筠笔下清冷孤寂的早行画面,体会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 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
五、板书设计
```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
【情感】:孤独、思乡、旅途艰辛
【手法】:情景交融、白描、对比
【主题】:早行之苦,思乡之切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情感共鸣方面还有待加强。
- 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较浅显,需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备注: 本课件适用于初中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节奏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