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成语故事和典故】“不耻下问”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学习与谦逊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的尊重。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不耻 | 不以为耻 |
下问 | 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 |
不耻下问 | 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 |
二、出处与典故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
>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虽然这句话中并未直接出现“不耻下问”,但孔子强调“有道而正焉”,即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体现出一种谦虚求教的态度。
更明确的出处是《论语·公冶长》中的另一句话: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句话是孔子评价他的弟子孔文子(卫国大夫)时说的。他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文”,是因为他聪明且好学,而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为耻,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
三、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孔文子的大夫,他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他虽然有一定的学问,但并不自满,反而非常注重学习。有一次,他向一位年长的学者请教问题,有人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他身为大夫,不应向一个普通学者请教。
孔文子却说:“我若不问,岂不是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坚持向他人请教,不论对方身份如何,只要能帮助自己增长见识,就毫不犹豫地去问。
孔子知道后,称赞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从此,“不耻下问”便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赞扬那些谦虚好学、不拘身份的人。
四、现代意义与应用
现代意义 | 应用场景 |
强调谦虚与学习态度 | 在职场中,面对新同事或下属时,主动请教 |
鼓励开放心态 | 在团队合作中,不因身份差异而拒绝交流 |
体现尊重与包容 | 对不同背景的人保持平等态度,乐于接受建议 |
五、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人提升自我、促进成长的重要品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断学习,而不在于固步自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意 | 不以向学识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
典故 | 孔文子因好学且不耻下问,被孔子称赞 |
现代意义 | 谦虚好学、尊重他人、促进成长 |
核心精神 | 学无止境,虚心求教 |
以上就是【不耻下问成语故事和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