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天色微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仿佛连风都带着几分哀伤。站在老家门前的小路上,看着远处青翠的山峦和近处新翻的泥土气息,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些与清明有关的日子。
小时候,我对清明的印象总是与扫墓联系在一起。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去祖坟祭拜先人。那条通往山上的小路,蜿蜒曲折,两旁长满了野花和杂草。每一步踏上去,都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小时候总觉得这条路很长,但如今想来,不过短短几里地罢了。
到了祖坟前,父亲会先点燃一炷香,插在供桌上,然后让我们依次磕头。我至今还记得跪在地上时那种虔诚而又略显笨拙的感觉。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听从父母的吩咐,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长大了些,才渐渐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血脉传承的铭记,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还有踏青的习惯。记得有一年,我和哥哥偷偷溜到村外的小河边玩耍。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柳树抽出了嫩芽,随风轻摆,像极了姑娘的发丝。我们在河滩上追逐嬉戏,捉蝴蝶、采野花,甚至尝试用竹竿撑船,虽然最后弄得浑身湿透,却乐此不疲。母亲看到后虽然责备了几句,但眼中分明藏着笑意。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样的场景似乎变得稀少了。今年的清明,我独自回到了故乡。站在熟悉的老屋前,看着炊烟升起的方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惆怅。曾经热闹非凡的家族聚会,如今只剩下几位老人留守;曾经嬉笑打闹的伙伴,也早已散落在不同的城市。然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清明的意义始终未曾改变——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记住那些已经远去的面孔。
傍晚时分,天空染上了一层橘红色的霞光。我坐在院子里,泡了一壶茶,静静地看着夕阳缓缓西沉。耳畔隐约传来邻居家孩子的笑声,那是属于春天的声音,也是属于生命的律动。或许,这就是清明真正的意义吧: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更加热爱当下,期待未来。
窗外的夜幕降临,灯火初上。清明的雨或许不会落下,但那份淡淡的忧愁与温暖,却悄然留在心底。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最深的牵挂,而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值得用心去感受。
又是清明时,愿故人安息,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