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注释
1. 固其根本:使树木的根部稳固。
2. 浚其泉源:疏通水源。
3.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很少。
4. 吴越为一体:比喻关系融洽如同一家。
5. 傲物:轻视他人。
6. 董:监督。
7. 景命:重大的使命。
8. 盘游:游乐。
9. 三驱:狩猎时只追捕三次,表示适度。
10. 壅蔽:堵塞视听。
11. 黜恶:清除邪恶。
12. 垂拱而治:形容统治者无为而治。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与仁义。如果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基不稳固却希望树木长得高,道德不高尚却希望国家安定,即使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智慧的人呢!作为君主,承担着国家的重任,占据着广阔的土地,如果不考虑处于安定时要想到危险,以节俭来戒除奢侈,这就像砍断树根去追求树木茂盛,堵塞水源却想让水流长久一样愚蠢。
历代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始时能做到很好的确实很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大概是在深切忧虑的时候,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一旦得志了,就会放纵感情、轻视他人。竭尽诚意能使敌对的吴越之地成为一体,轻视他人则会使亲如手足的骨肉变成路人。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严震慑他们,最终也只能让人勉强避免犯罪而不心存感激,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从。怨恨不在大小,最可怕的是人民;人民可以承载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这一点应该深深警惕。
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戒;准备有所行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来安抚百姓;想到地位高危,就想到谦逊谨慎来自我约束;担心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于低下位置;喜欢游猎,就想到狩猎时只追捕三次以示适度;忧虑懒惰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重开始并坚持到底;担心被蒙蔽,就想到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邪恶,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清除恶行;施加恩惠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处罚别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点思考,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能力的人任用他们,选择好的建议采纳它们,那么聪明的人就能贡献他们的智慧,勇敢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力量,仁慈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发挥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共同使用,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为什么要耗费精神和心思,代替百官去处理日常事务呢?
赏析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奏疏,全文逻辑严密,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文章开篇即以树木、水流设喻,强调治国之道在于积累德行,奠定基础。接着指出历代君主开始时大多能励精图治,但到后来往往因骄傲自满而丧失民心。因此,他提出“十思”,从多个角度提醒唐太宗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考涵盖了知足、知止、谦逊、谨慎、公正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还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使得论述更加有力,读来令人信服。同时,文中多次提到“人君”“明哲”等词语,旨在劝谏皇帝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这种忠言直谏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