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作者对“桥之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所描绘的各类桥梁及其艺术特征。
- 学习本文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桥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桥展现其美学价值。
-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对“桥”的审美视角与情感寄托,理解“桥”在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文录音、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桥”的图片或资料,思考“你心中最美的桥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认为什么样的桥最美?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几张不同风格的桥的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现代立交桥等),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冠中的《桥之美》,看看这位画家眼中的桥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与节奏。
2. 初步理解:
- 文中提到的桥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桥的?
- “桥之美”指的是什么?
3. 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归纳答案并派代表发言。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文本细读: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如:“桥,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建筑物。”“桥,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连接。”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桥来表现“美”,如乌镇石桥、长桥、索桥等,分别体现出古朴、悠远、险峻等不同的美感。
2. 语言赏析:
-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如“水乡的桥,是画中的点睛之笔。”
- 体会作者将桥与自然、人文、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
3. 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桥之美”。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景物描写的片段,对比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
- 讨论:同样是写自然景物,吴冠中与朱自清的写法有何不同?
2. 创意表达:
- 以“我心中的桥”为题,写一段话或一幅画,表达自己对“桥”的理解与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情感与美的象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桥的形态之美,更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发现美的眼睛。”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桥”的理解与感受。
六、板书设计
```
《桥之美》
——吴冠中
一、桥的种类与美
1. 乌镇石桥 —— 古朴典雅
2. 长桥 —— 悠远静谧
3. 索桥 —— 险峻壮美
二、桥的象征意义
1. 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2. 象征沟通与希望
三、写作特色
1. 描写细腻
2. 抒情与议论结合
3. 语言优美生动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桥之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与运用,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