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单摆的运动周期,利用单摆公式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加深对简谐运动规律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和一个质量集中于一点的小球组成的装置。当单摆偏离平衡位置并释放后,它将在重力作用下做往复运动,其运动轨迹近似为简谐运动(在小角度范围内)。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
$$
T = 2\pi \sqrt{\frac{l}{g}}
$$
其中:
- $ T $ 表示单摆的周期(单位:秒);
- $ l $ 表示摆长(即从悬挂点到摆球中心的距离,单位:米);
- $ g $ 表示重力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由上式可得:
$$
g = \frac{4\pi^2 l}{T^2}
$$
因此,只要测得单摆的周期 $ T $ 和摆长 $ l $,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g $。
三、实验器材
1. 单摆装置(包括支架、细线、金属小球)
2. 刻度尺或卷尺
3. 秒表(或电子计时器)
4.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摆球直径)
5. 记录表格及笔
四、实验步骤
1. 安装装置:将单摆固定在支架上,确保摆线垂直且无摩擦。
2. 测量摆长:
- 使用刻度尺测量从悬挂点到摆球顶端的距离;
- 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计算出摆球中心到悬挂点的距离作为有效摆长 $ l $。
3. 调整摆角:将摆球拉至某一角度(通常小于10°),使其做简谐运动。
4. 测量周期:
- 释放摆球,使用秒表记录单摆完成多次完整摆动的时间(如10次或20次),以减小误差;
- 计算一次摆动的平均时间,即为周期 $ T $。
5. 重复实验:改变摆长,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多组数据。
6. 数据记录:将各组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续计算。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 摆长 $ l $ (m) | 摆动次数 | 总时间 $ t $ (s) | 周期 $ T $ (s) | 计算 $ g $ (m/s²) |
|------------------|-----------|--------------------|------------------|---------------------|
| 0.80 | 20| 40.2 | 2.01 | 9.76|
| 0.70 | 20| 37.8 | 1.89 | 9.81|
| 0.60 | 20| 34.6 | 1.73 | 9.78|
六、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平均值约为 $ 9.78 \, \text{m/s}^2 $,与标准重力加速度 $ 9.80 \, \text{m/s}^2 $ 接近,说明实验误差较小,符合预期。
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包括:
- 摆角过大,导致简谐运动不准确;
- 摆长测量不够精确;
- 计时误差,尤其是在手动计时的情况下;
- 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七、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利用单摆法测得了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实验过程中掌握了测量周期和摆长的方法,提高了对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单摆周期公式的正确性。
八、思考与建议
1. 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采用更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如数字计时器和激光测距仪。
2. 实验中应尽量保持摆角较小,以保证简谐运动的准确性。
3. 可尝试使用不同质量的摆球,观察其对周期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单摆的特性。
九、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2. 《普通物理学》(力学部分)
3. 实验室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