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谁的救生圈】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哪些物品在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 各种生活物品(如木块、塑料瓶、石头、钥匙、泡沫板等)
- 一个大水盆或水槽
- 记录表(画有“浮”和“沉”的符号)
- 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游泳池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救生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讨论救生圈的作用——帮助人浮在水面上。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个游戏,看看谁的‘救生圈’最厉害!”
2. 探索与发现(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若干物品。教师讲解规则:把物品放进水里,观察它们是浮还是沉,并在记录表上做标记。
- 教师示范一次,如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它浮在水面。
-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3. 分享与交流(8分钟)
请每组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比如:“我放了塑料瓶,它浮起来了!”“我放了石头,它沉下去了。”教师适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浮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4. 拓展与延伸(7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简单动画或图片,介绍“浮力”的基本概念,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幼儿:“有些东西比水轻,所以会浮起来;有些东西比水重,就会沉下去。”
四、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
- 是否能正确区分“浮”和“沉”的物品。
- 能否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五、延伸活动建议:
- 在区域角投放更多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小实验,观察家中物品的浮沉情况。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谁的救生圈”为切入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观察,幼儿初步理解了浮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材料种类,增加对比实验,提升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环境灵活调整内容和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