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 学习并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惜与感恩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老舍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形象的手法;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悟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老舍生平、作品风格等)。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家,最想念的是谁?是父母,还是朋友?”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激发共鸣。
2. 展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介绍作者老舍,并简要说明本文是老舍回忆母亲的一篇散文。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听读课文: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如何描述母亲的?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母亲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小组交流:
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段分析:
- 介绍母亲的出身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出生环境,以及母亲的性格特征,如勤劳、坚韧、善良等。
- 讲述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与付出。
重点分析母亲如何支撑家庭,体现她的坚强与无私。
- 第三段:描写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虽不识字,却用行动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 第四段:结尾部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敬仰。
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母爱的深远影响。
2. 品析语言特色:
- 老舍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动人。
- 多用细节描写,如“母亲的手”、“母亲的沉默”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情景创设:
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或图片,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他们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教师总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无声却坚定,平凡却深刻。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亲人,感恩他们的付出。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推荐阅读:
建议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母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对母亲的感受。
- 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人的人物描写。
五、板书设计:
```
老舍《我的母亲》
┌───────────────┐
│母亲的形象 │
│勤劳、坚韧、慈爱 │
└───────────────┘
↓
┌───────────────┐
│作者的情感 │
│感激、怀念、敬仰 │
└───────────────┘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母爱的温暖与伟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训练,提升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