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2018基层指南】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在基层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对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国家相关部门于2018年发布了《支气管哮喘基层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诊疗依据,提升基层医生对哮喘的整体防控能力。
一、哮喘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尤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哮喘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诊断标准与评估方法
基层医生在面对疑似哮喘患者时,应首先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常用的诊断依据包括:
- 典型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
- 症状具有季节性或与某些诱因相关;
- 肺功能检查提示气流受限,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有助于评估气道炎症水平。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虽然部分高级检查设备可能不齐全,但通过症状分析、简化的肺功能测试以及对治疗反应的观察,仍可做出基本诊断。
三、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哮喘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长期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基层医生在用药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
1. 控制药物(长期使用)
-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基础治疗药物;
- 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常与ICS联合使用;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可用于轻度持续性哮喘。
2. 缓解药物(急性发作时使用)
-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
- 必要时可使用口服或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基层医生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缓解药物,防止哮喘控制不佳导致病情恶化。
四、患者教育与随访管理
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基层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教育,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吸入器使用方法、识别哮喘发作的早期征兆、了解自我监测手段(如峰流速仪的使用)等。
同时,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调整,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远期预后。
五、结语
《支气管哮喘2018基层指南》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不仅提升了基层诊疗水平,也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未来哮喘的防控工作将更加系统化、精准化,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