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部级优课)】一、教材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夜晚的寂静与悠远,通过“夜上受降城”这一场景,引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以自然景物的冷清与洁白,烘托出一种孤寂与苍凉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首诗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与情感基调。
- 掌握七言绝句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初步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 难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与情感表达,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板书设计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李益的相关资料,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一幅边塞夜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夜晚独自一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讲述了这样一种情感。”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初步理解。
3.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受降城”“回乐烽”“沙似雪”“月如霜”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逐句解析
- “回乐烽前沙似雪”:描绘了边塞之地的荒凉景象,沙子像雪一样白,表现出环境的寒冷与空旷。
- “受降城外月如霜”:进一步渲染夜晚的清冷,月光如霜般冰冷,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吹芦管”的声音,引出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点明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
- 分组讨论:诗中哪些意象最能体现“思乡”之情?为什么?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引导学生比较其他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边塞生活和思乡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2. 播放一段关于唐代边塞生活的视频片段,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诗中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某个夜晚的感受,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阅读李益的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品味与运用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
八、板书设计
```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李益
一、内容理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情感主旨:
思乡之情,边塞苍凉,孤独寂寞
三、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语言简练,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