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本课以巴金的散文《繁星》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与哲思。通过朗读、品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审美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句“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也曾在你心中闪烁?”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展示几张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星星,分享当时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与疑问。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仰望星空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精读品析,深入理解(20分钟)
教师选取几个关键段落进行精读分析:
- “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引导学生关注“密密麻麻”这一词语,体会作者对星星数量之多的惊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自己夜晚抬头看到的星空,增强画面感。
- “渐渐地,我学会了在夜里看星星。”
分析“学会”一词的含义,探讨作者如何从单纯的欣赏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结合巴金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与希望的追求。
- 第三段:“每当我看到星星,我就想起那遥远的故乡。”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情。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亲人或故土的情感。
4. 品味语言,体会美感(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如“像眼睛,像宝石,像无数个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节奏的变化,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
5.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描述你看到的星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类似的写作风格进行仿写。部分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大家关注写作中的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繁星》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作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星空,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对理想的热爱。最后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写你心中的“繁星”。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提升了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但在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增加学生互动的时间,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备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繁星》一文进行教学实录撰写,避免使用AI常用句式与结构,确保原创性与可读性。